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改革目标。立足于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机构职能调整的大背景,浙江专员办党组围绕如何更好发挥就地就近优势,积极思考深化转型的新路径,并主动探索实践。上半年,以部门预算执行监控为切入点,创新方式,通过日常监管和现场核查的有机融合,在事中环节实现了约束有力的目标,提升了监管质效。
一、科学评估,找准更好发挥就地就近优势的着力点
浙江专员办转型以来在部门预算监管工作中初步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监管模式。在构建“预算—执行—决算”闭环监管的基础上,以执行进度监控为“面”,通过持续跟踪,督促预算执行;以授权支付监控为“线”,及时发现问题并系统纠偏,以此提升预算执行的时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有效对“点”上进行深入解剖,是制约预算执行有效性监管作用发挥的“瓶颈”。
《预算法》明确要求财政部门监督本级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财经纪律是财经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预算管理制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浙江专员办党组研究认为,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及时纠正执行偏差是财政监督应有之义,现阶段要打好事中环节“点”上突破的攻坚战,落实责任追究,以此为基础有效保持财政监管的威慑力,促进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的自律。
二、整合资源,创新更好发挥就地就近优势的新路径
以往工作实践证明,现场检查能够最大限度地在“点”上发挥专员办就地就近优势,这一方式在工作的深度上有优势,是监督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检查具有明显的事后纠偏痕迹,也有覆盖面有限、有的问题发现了但无法及时纠正的劣势。通过1年多授权支付监控的实践,日常监管中专员办积累了一定的具有行业或系统特点的线索,将现场检查的方式“嫁接”到事中环节,可以实现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有机融合,针对性强,工作更深入,利于及时揭示和解决问题,提高专员办就地监管质量。
上半年,综合日常监管情况,浙江专员办以3个系统预算单位为试点,办领导亲自指挥,调动日常监管处和监督检查处力量,整合业务、人员优势。通过统一核查方案、组织专题培训,统一工作步调和核查要求;通过突出重点,针对日常监管掌握的线索,精准、高效地开展现场核查;通过事中汇报沟通,统一工作进度,集中交流业务;通过以办主要领导为主交换意见,统一处理原则,放大监管成效。在平均2周时长的现场核查工作中,核查组发现了3个部门涉及财经纪律、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的违规问题。
三、跟踪整改,将就地就近监管成效落到实处
由于行动高效迅速,发现问题全面深入,现场核查工作引起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监控、核查只是手段,促进规范和自律才是就地就近监管的应有之义。因此办领导在沟通中,不仅严肃指出问题,更明确要求压实责任进一步加强管理。沟通后,有关单位立即召开专题党组会或全省系统财务会议,通报违规问题,要求系统内各单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件件有落实,整改有措施。从整改反馈情况看,有关单位对违规人员都进行了纪律处分,清退违规发放津补贴,重新修订内部管理办法,并结合机构改革提出了加强管理的措施。客观地说,现场核查不仅提升了专员办干部履职的能力,更促进了预算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就地就近优势。
通过上述创新实践,浙江专员办形成了这样一条基本经验,即专员办就地监管应当突出事中核查的手段,放大事中监管的作用,将事中监控作为自身工作必须坚守的一条“生命线”。就地监管既需要案头的“审”和“阅”,也要有针对性的“核”和“查”,两者应当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