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 来源:陕西省财政厅办公室
近年来,陕西省财政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支持构建“对象精准、内容精准、力度精准、方式精准、预算精准”的资助机制,努力保障党和国家的教育惠民政策落到实处。2018年,省财政已落实39.16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140万人次。
精准确定补助对象,把好资助第一关。会同教育等部门,制定《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各教育阶段资助对象具体范围。支持建立“陕西省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汇聚扶贫部门的建档立卡人口信息、从教育部各学段学籍管理系统回流的学生学籍信息、“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回流的学生受助信息,通过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以上3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互相比对、互相印证,完成对全省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识别,实现了由过去“人找政策”变成现在“政策找人”。
精准确定资助内容,满足不同阶段学生需求。构建了普惠性资助、济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引导性补助有机结合的政策体系。普惠性资助,以免除学杂费等为主,面向特定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目的是保障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实。济困性资助,以生活补助、助学金为主,助学贷款、生活补贴等为辅,面向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的是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相传,促进公平。奖励性资助,以奖学金为主,面向在校生中的品学兼优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引导性补助,面向特定类型的学生群体,如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等,目的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从业。
精准确定资助标准,保障学生完成学业。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层次、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分阶段确定资助标准,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逐步提高的资助标准体系。学前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标准每生每年750元,其他阶段助学金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给予一次性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对普通高校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每月30元生活补贴。对于国家允许实行分档补助的政策,按贫困程度分2档确定资助标准,确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资助标准高于一般困难学生。
精准确定资助方式,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实行经济资助与膳食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资助。经济资助主要是免除学杂费、生活费补助、奖助学金等,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适宜的发放方式。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通过餐票、打入餐卡等形式发放;高中和高校奖助学金,通过资助卡发放。膳食补助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通过向符合条件学生提供午餐补助或蛋奶等营养价值相当食品的形式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贴,通过补贴学生食堂,降低供餐价格。
精准确定分配方案,确保不同地区资助能力基本均等。配合教育等部门,摸清各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情况、财力状况等,据此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避免“平均分配”现象。在支持区域上,重点向陕南山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等财力条件相对较弱的地区倾斜,确保不同地区的学生资助能力基本相当。在资助人群上,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倾斜,保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重点保障对象优先获得资助。
下一步,省财政将通过采取大数据分析认定受助对象、按照发展水平确定资助标准、根据资助对象的需求差异实行分类资助、区分地区财力情况确定资金分配方案等措施,提高对象认定、资助力度、资助内容等方面的精准度。同时,改革资金发放机制,探索数字化支付方式,全过程监控资金拨付使用,提高资助工作效率。